近年来,随着珲春海洋经济示范区的逐步确立和加快推进,旅游业作为珲春经济的“朝阳产业”和引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轻骑兵”,如何在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发展大潮中扮演“开路先锋”的重要角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作为多年从事档案工作管理的一名干部,本人拟从档案工作的学术角度,立足现有文史资料,谈一下自己对珲春现阶段发展文化旅游的几点看法。
一、要把珲春推入国际旅游大舞台那么就得扩大宣传,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舒适的自然环境吸引国内外游客。
珲春市(满语:Huncun)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一座“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东北亚明珠城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图们江下游,是吉林省最东端的城市,是中国唯一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的边境窗口城市,与俄罗斯、朝鲜山水相连,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
珲春既是中国直接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国从水路到韩国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以及北美、北欧的最近点。以珲春为中心,周边分布着俄、朝众多天然不冻港。
珲春市气候温和湿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5.65℃,平均降水量617.9毫米,无霜期140—160天,由于靠近日本海,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热,8月份平均气温21.2℃,是盛夏避暑之胜地。
二、充分了解珲春市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着力加快景区、景点建设。
珲春市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虽然新兴的旅游城市初具规模,但与其它旅游城市相比还相差甚远,旅游景点的单一和集中制约着珲春市旅游业发展。时尚有时会过时,可文化永远不会褪色,中国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对国内外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珲春市有上千年的古代文明又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饱受血雨与沧桑,地域内有多处的历史印迹,大多都是以文物性质保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为此,我们要在旅游业上加快历史文化的发掘与利用。
(一)目前景区、景点现状。珲春市现有珲春防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字牌”、“第一村”、望海阁)、灵宝寺、口岸等景区,这些景区、景点让吸引了大量旅游爱好者慕名而来,但其它以“文物”和历史遗迹形式存在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许多红色历史文化还没能得到广泛宣扬;这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辉煌悠久、精深博大的珲春历史,制约着珲春市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除以上几景点外,其它诸如唐代渤海国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古城和名胜遗迹没有得以发掘和利用。旅游六要素中的吃、住、行基本得到解决,然而游、购、娱还没有达到游客要求,在珲春滞留的时间只有仅仅数小时或一天,珲春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没有全方位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使游客一游未尽,不虞而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珲春旅游业发展和经济的创收。
(二)珲春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的发展前景。
珲春的地理位置和古代文明影响着无数旅游爱好者慕名而来,要做好珲春全域旅游,发挥独特的旅游产业,把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就要打破常规,创新思维,准确定位,把古老文明和现在文化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文化景区建设,以带动珲春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促进招商引资和开放开发。
一是要不拘一格的开发新的景区景点,让更多的人长时间了解和体验珲春文化风情。除防川一带景点现已开发利用外,还有很多的文化景点应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如:春化的地下森林、龙泉、日本侵略者在珲春旧址、马滴达塔(七级塔现只有基座)、第一缕曙光首照地、八连城古城及其它古城10多处、老龙口水库、东炮台、西炮台、甩弯子断桥、三家子古城、北山大庙、大荒沟党史教育等红色文化产业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可设景区的情况说明:
1、地下森林:位于我市春化镇,距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中国商品集散城市乌苏里斯克市仅有60公里。森林覆盖率极高,其中有一段处于较大的沟壑内,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树木植于路基下几十米,连成一片的自然美景——地下森林。内有多处小路曲径通幽,景色怡人。林内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天然氧气加工厂。
2、龙泉:春化草帽山龙泉又被称为神泉和生命泉,最早被发现于900多年前的金朝,是女真人的饮用水。1939年至1945年间日本侵略军曾将此泉水作为贡奉日本天皇的“贡品”运往东京。泉水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常年饮用此水可强身健体,白发变黑。2001年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
3、马滴达塔(七级塔现只有基座):位于春化塔子沟北坡,高七级,东临河,相传为渤海时期建筑,惜塔砖文字模糊难辨。砖坚如砥,土人取之磨刀,塔根之砖失去,于民国十年倾覆。塔顶铜幢掉入河内,至今未能捞获。
4、唐代渤海国古城: 位于珲春市三家子乡八连城村北约 0.5 公里处,东距市区约 6 公里,西距离图们江约 2.5 公里,从出土文物认定,八连城是渤海时期的都城,该城的布局与渤海上京、中京相仿,均效仿于唐长安城,并且是渤海国东京龙源府所在地。公元 785 年至 794 年,八连城曾一度是渤海国的都城,号称亚洲第二大城。该城是当时通往日本和朝鲜对外交往的枢纽。1961年被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地。
5、东西炮台遗址: 建于光绪7年(1881),光绪16年(1890)完工,炮台基本保持原来形状,但无炮和辅助设施,官厅、兵舍、弹药库、马道等设施已遭毁坏。
6、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2000年12月10日,中国北京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共同认定,21世纪中国内地第一缕曙光首照在珲春市森林山。2001年1月1日6时40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会聚了亿万中国人的目光,祖国东北边陲的森林山,把它迎来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献给了所有的中国人。从那一刻起,“森林山”这个沉睡了千万年,就连珲春本地人都不太熟悉的名字,伴随着第一缕阳光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7、甩弯子断桥:位于英安镇甩湾子村图们江上,因断桥在甩湾子村境内而得名。1939年日本侵略者建公路桥,桥跨越图们江与下游铁路并行,1945年8,日本侵略者从珲春撤退时把靠近朝方的一侧炸断,由于无人管理,桥面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断桥是日本侵略者在珲春留下的历史印迹。
二是通过多措并举的投资方式,加快景区挖掘、修复和基础建设。以上地点有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也有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有响誉内外的名胜要地,也有抵御外侵的历史见证,这些都为打造珲春文化旅游提供了内在素材。那么我们如何做好景点建设就是我们摆在面前的首要工作。我认为应从几方面入手抓好落实:
1、采用政府投资的方式加快景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春化地下森林、第一缕曙光首照地、龙泉、甩弯子断桥等观景台及栈道设施的建设工程。
2、采用政府政策扶持,企业家投资的方式,对马滴达塔、唐代渤海国古城、东西炮台等古遗址,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分配模式,在不破坏文物的基础上进行仿古建设(可在邻近适当地域仿建)。
3、采用融资的方式,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珲春旅游大开发的洪流中。
三、景区建设应解决好的几个实际问题
1、景区征地和文物保护问题。文化遗址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与复制的珍贵印记。同时,文化遗址既是人类历史的演变痕迹留存和各民族自尊与骄傲的象征,也是人类认识自我、寻根朔源的重要途径。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文化遗址的重要意义也日渐凸显。如何对古文化遗址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又如何对这些文化遗址做进一步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然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要加强沟通,解决好保护区用地等实际问题,在把握好政策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异地仿建和原址修缮),在即保护文物又利于景区建设的前提下,加快景点建设。
2、建筑复原、修缮和重新设计问题
古建筑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和修缮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应做好年代核实与统一,禁止使用新材料、新技术粗制滥造,采用合理的修缮方法,尽可能恢复原貌。结合实际到古城较多、保存完好的城市中多收集修缮技术,对古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历史情况进行文献调研,对当时的遗址地的相关设施要充分研究(如东西炮台炮基及炮的种类)等。要多向其它先进的旅游城市学习,吸取多方成功经验,防止发生新旧相交,不伦不类、贻笑大方的建筑出现。
3、打造旅游产品问题
目前的各类旅游产品缺乏创新,品种单一且型类简单,没有代表景区地域特色产品。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推陈出新,发挥我市海产品、养殖业、山珍、民族文化和邻国产品,精心筹划,生产出适合旅游者订购的旅游产品,重点是产品包装和携带。
4、文化旅游服务素质问题
旅游从业人员既应有较好的文化修养,还要有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意识;既要有自觉遵纪守法良好品质,又要有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想影响的素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然而,珲春市的旅游服务人材极为匮乏,专业导游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还很有限,尤其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讲解,对珲春的地理、风情、社会发展的了解还有待加强。为此,我们要培养一批思想素质好、服务意识强、懂历史、懂外语(尤其俄语和朝语)、懂接待的年青人加入到旅游服务工作中来,加快旅游队伍建设。
四、牢固树立“一城多创”理念,在创建“海洋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中,打造文化城市理念,提高市民综合素质。
珲春市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理环境、千年的古城记忆和历史传说,无一不为美丽的珲春增添全域旅游潜质,那就要求我们在做好景点建设的前提下,加快城区的文化功能建设,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现在我们的基础建设已达相应层次和规模,虽然通过精读促学、专家导学、专题研学、定期述学等方式使党组织的学习力、创新力、决策力、执行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适应城乡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群众对珲春历史文化了解还少。我们除运用电台、电视、多媒体等方式扩大宣传外,还应设立永久展板,留存珲春记忆,把歌颂珲春美丽词赋重新展现给世人。也可仿效广东湛江的做法把路灯下的展牌雕刻成古今中外名人名句,即增添城市的文化气息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知识,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文化城市的内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以文化产业为先导,推动和扩大珲春境外旅游业发展。珲春市是朝鲜族聚居地和满族文化发源地,民族特色产业基本完善,民族村相应建成;村居建筑、饮食各有特色,一定程度上吸引着旅游者前来观光。近两年,朝鲜跨江游已初具规模,俄罗斯海参崴也达到了通航,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内游客领略了异国风情,但吸引外国人来珲春旅游的动力还不足,吃、住、行、游、购、娱等运营体系还欠协调;只关注其中的吃、住、行,对于游、购、娱重视程度不够。为此,我们加快景区景点基础建设的同时,要丰富适合多种人群需要的特色产品种类和多种文化娱乐,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珲春度假、旅游。
总之,建设景区、景点不仅能丰富珲春市旅游产业内容,延长游客在我市旅游观光时间,还将带动我市交通业、饮食业、娱乐服务、旅馆业、产品加工业快速提升,各项事业将全面振兴。如果按旅游人数100万人估算,游客若在珲春市三日游,在吃、住、行方面就可为我市带来15亿元的经济收入。
发展珲春文化旅游产业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我们要树立“积跬步 积小溪”的工作理念,发挥利用好我市一眼望三国的地理优势,科学地做好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政府扶持、企业投资和融资的方式,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复原修缮古老建筑;研究发掘珲春历史文化,为珲春历史注入新内涵;在提供便利交通、特色饮食的同时,加强旅游产品包装、种类数量和娱乐设施;加强对境外旅游和外国人入境旅游的宣传;解决好影响景区建设的实际问题;努力提高文化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和市民综合素质;引导窗口单位为珲春市旅游城市建设提供各项优质服务,珲春市文化旅游产业一定会迈上新台阶。
通讯员 珲春市档案馆 潘文成